几十年来,温湿度计一直是记录博物馆室内气候的首选。它技术简单,易于理解,博物馆工作人员经过简单培训即可操作和维护。早期的温湿度计是鼓式设计,在定期检查时,只需匆匆扫一眼转鼓,就能识别气候条件是否正常。不过,这一优点也可能成为缺点。这是因为它比较大,所以很显眼,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博物馆会将其视为展品的原因。它们还需要大量的维护工作。书写鼓中的纸张必须定期更换--根据设置的不同,每天、每周或最迟每月更换一次。发条装置和笔中的电池也需要定期更换。
为了进行长期记录,必须将每张图像妥善归档。由于需要定期维护且体积庞大,早期温湿度计无法随处使用。例如,展示柜中就没有足够的空间。而且由于它们对振动和位置变化的敏感性,它们也完全不适合用于运输监控。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的一点是成本问题。由于每年都需要维护,每个测量点的成本都相当高,即使由于使用寿命长,高昂的购买价格也要分摊到很多年。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数据记录仪越来越多地用于博物馆的气候监测,部分原因是温湿度计的明显缺点。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您可能会认为现在应该有大量专门用于博物馆的完美数据记录仪可供选择。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首先,这些设备在开发时通常考虑的是完全不同的应用,在博物馆中经常被 "滥用"。其次,并不存在典型的博物馆应用。在博物馆内,对数据记录仪的要求是各不相同的。
这些设备的设计一点也不显眼,可以牢固固定,并可通过显示屏对室内环境进行长期监控。后者完全取代了温湿度计的功能。如果展览空间的设计达到较高标准,这些设备甚至可以 "隐形"。在市面上,许多数据记录仪在外观设计上与博物馆环境格格不入。
1. 一些历史:温度计
2. 博物馆对数据记录仪的要求
3. 数据记录仪的测量方式不同:数字式而非模拟式
4. 数据记录仪的测量方式不同:准确性
5. 数据记录仪可以做更多:其他测量变量
6. 数据记录仪可以做的更多:警报
7. 如何获取数据?
8. 需要哪些操作系统和软件?
9. 我需要多少内存?
10. 数据记录仪的电池寿命有多长?
11. 无线电范围对我的博物馆是否足够?